
据IQVIA分析,2025年上半年全球药企对中国生物公司的合作投入总额高达485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448亿美元)。若当前趋势持续,2025年全年达成的合作协议数量预计将突破100项,远超2024年的签约总量。

吸引跨国药企来中国的核心动力,是国内创新药的崛起。IQVIA指出,全球制药公司正积极投资中国原研疗法,以获取低成本但高效的创新成果。对国内药企而言,这不仅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与技术认可度,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研发提供了稳定资金。
在2025年上半年达成的61项合作协议中,美国药企占比61%,较2024年同期的37%有大幅提升。交易规模亦呈爆发式增长,其中16项交易价值超过10亿美元,5项交易金额突破30亿美元,均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
合作模式特征明显。跨国药企倾向于采用重视后期的付款方式,即国内药企负责早期研究、获取临床数据,待研发风险降低后,跨国企业再追加投资。肿瘤领域一直是最热门的合作领域,免疫与炎症领域的合作也在快速上升。
具体案例包括,辉瑞以12.5亿美元首付款+48亿美元里程碑金额,获得三生制药的三期阶段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权益;阿斯利康与 Harbour BioMed 达成价值46.8亿美元的免疫学和肿瘤学多特异性抗体合作协议。
虽然政策风险令人不安,但上半年数据表明跨境合作仍在蓬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前FDA局长Scott Gottlieb近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警告,美国的生物医学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他指出,当美国在削减国立卫生研究院经费、FDA裁员拖慢审评进度的时候,中国正通过更灵活的研发体系快速推进药物研发。
中国药企的优势在于能高效完成临床前及一期临床研究,通过实时数据优化研发方向。尽管美国在后期临床审评方面仍保持优势,但若不能有效应对早期研发生态的挑战,可能失去战略性技术优势。
当前美国政府对FDA和NIH等机构的预算削减,并非针对性的战略调整,而是整体性收缩,这可能在关键时刻削弱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此时此刻,正是国内药企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参考消息:
[1]http://www.iqvia.com/library/articles/chinas-outbound-pharma-partnering-deals-gain-momentum
[2]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health-forum/fullarticle/2838113
免责声明
Being科学公众号目前已经有多个交流群(好学,有趣的生物医药人才在这里聚集)。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姓名/昵称-企业/高校-具体研究领域/专业”,此群仅为科研交流群,非诚勿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