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自 CCMTV
引言
近年来,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晚期患者生存预后亟待改善。尽管免疫治疗革新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格局,但国内晚期一线治疗长期依赖传统化疗或靶向治疗(仅限BRAF突变患者),PD-1抑制剂的应用长期局限于二线及后线。
2025年,基于关键Ⅲ期临床研究MELATORCH的突破性成果,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成功获批“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适应症,这一获批为国内晚期一线免疫治疗带来新的选择,也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全面提升。
值此里程碑时刻,特邀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围绕“特瑞普利单抗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适应症获批的临床价值与创新药研发的启示”展开深入解读,并展望未来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前沿方向及CSCO专委会的重点工作,共话中国方案的全球影响力。
基于MELATORCH研究,特瑞普利单抗成功获批“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适应症,请您谈谈这一获批对我国晚期黑色素瘤治疗实践的影响?
牛晓辉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皮肤癌类型,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和高死亡率。据2022年全球癌症数据,新发黑色素瘤病例约33.2万,死亡病例约5.9万 。虽然黑色素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晚期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MELATORCH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也是目前国内首个且唯一达成阳性结果的PD-(L)1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关键注册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比较特瑞普利单抗对比达卡巴嗪在既往未接受系统抗肿瘤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基于独立影像评估的PFS。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达卡巴嗪,特瑞普利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可显著延长患者的PFS,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近30%(HR=0.708;95% CI: 0.526-0.954;P=0.0209)。特瑞普利单抗安全性数据与既往研究相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本次获批国内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适应症,意味着特瑞普利单抗将成为晚期一线标准治疗方案,重新定义了晚期黑色素瘤的标准治疗策略,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此外,特瑞普利单抗是目前国内黑色素瘤领域内首个且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L)1抑制剂,极大降低了晚期后线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期待未来一线适应症能尽快纳入医保目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使更多的患者能从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中获益。
从二线治疗获批到最终获批为一线治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在黑色素瘤领域的这一突破对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有哪些重要启示?
牛晓辉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
特瑞普利单抗的发展历程,代表了我国创新药物从“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迈进的关键一步。早在2018年,特瑞普利单抗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成功获批上市,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二线及以上治疗。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该领域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方面迈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多年的临床研究持续推进以及大量临床数据的积累,特瑞普利单抗的适应症不断拓展,并于近期正式获批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用于黑色素瘤一线治疗的本土原研PD-1抑制剂,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这一发展历程也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首先,从研发策略角度来看,应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药物研发进程。特别是在治疗路径上,创新药物应紧密聚焦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从晚期到早期人群,不断优化治疗策略,从而切实提升患者的生存获益。其次,在研发质量方面,应始终坚持循证医学原则,构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体系。从二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的逐步推进,特瑞普利单抗经历了严谨的临床验证过程,尤其是MELATORCH研究的成功,为其一线适应症的获批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撑。此外,创新药物的定位也应逐步从“me-too”向“best-in-class”转变,只有不断提升药物的差异化竞争力,才能真正增强我国创新药物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最后,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获FDA批准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给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带来很多思考和借鉴。国产免疫治疗药物应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同时加快海外上市步伐,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土药企“走出去”,更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药企在全球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目前国内黑色素瘤晚期人群生存预后已经从免疫治疗中得到显著改善,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您认为未来免疫治疗在围术期治疗方面有哪些前景?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有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联合策略?
牛晓辉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
近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外科治疗仍然是关键环节。在I、II期患者中,手术以治愈为目的,强调精准切除与解剖结构的重建,力求在清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然而,在更晚期的III-IV期患者中,单纯依赖外科手术的疗效已显不足,因此,综合治疗成为提升生存率的关键策略。
与此同时,免疫治疗的兴起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随着新靶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各治疗阶段的方案制定带来了更多选择。新辅助免疫治疗不仅有助于降低肿瘤负荷,减少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还在预测患者预后、指导后续治疗决策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因此也成为当前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也在积极开展相关探索。例如,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在黏膜亚型中的新辅助治疗研究,以及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溶瘤病毒OrienX010在肢端亚型中的新辅助治疗尝试,均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如何进一步创新诊疗方案,持续提升治疗有效率,并推动研究方案在临床落地,依然需要众多同道携手努力、共同探索。
在晚期人群的治疗中,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已被证实能够为肢端及黏膜亚型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但与此同时,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有效率、降低副作用,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此外,中国黑色素瘤人群是否能够从双抗、溶瘤病毒(OV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等治疗方式中显著获益,也有待中国学者通过本土研究深入验证与解答。
在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的带领下,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水平取得十足进展,您认为既往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哪些?在未来,专委会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黑色素瘤的诊疗水平?基于MELATORCH研究,特瑞普利单抗成功获批“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一线治疗”适应症,请您谈谈这一获批对我国晚期黑色素瘤治疗实践的影响?
牛晓辉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
国内外黑色素瘤在亚型分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以表皮样黑色素瘤为主的西方国家,我国以肢端和黏膜亚型为主,占比较高。因此,针对这些特殊亚型的治疗需求,中国学者必须持续探索新的诊疗方案和联合治疗策略,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更长的生存获益。
自2007年成立以来,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已走过十八年风雨历程,始终坚守“推动中国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的初心,积极推进循证医学研究和指南的制定。在过去十余年里,我们见证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格局。例如,在肢端亚型的治疗中,靶向、免疫和化疗的联合方案被用于晚期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6%,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此外,全球首创的PD-1抑制剂联合溶瘤病毒(OVs)应用于肢端新辅助治疗研究,主要病理缓解率(MPR)达到77.8%。而在黏膜亚型的探索中,PD-1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方案,不仅在晚期一线治疗中取得突破,也在围术期治疗中实现了积极探索,同样属于全球首创。
展望未来,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以下工作:首先,推动精准化诊疗进程。我们将加强黑色素瘤分子分型的研究,进一步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早期诊断率,实现“精准治疗”。其次,持续更新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结合全球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优化标准化治疗路径,不断提升临床实践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再次,加强学术推广与人才培训。我们计划通过全国巡讲、典型病例研讨以及线上线下教育等多种形式,将前沿治疗理念下沉到基层,切实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此外,推动国产创新药物的国际化发展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通过支持本土创新免疫疗法与靶向药物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及海外注册上市,让更多中国患者受益的同时,也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全球。最后,我们将持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黑色素瘤领域的研究,拓展与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合作关系,贡献更多来自中国的高质量临床数据,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牛晓辉 教授 -
北京积水潭医院 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骨肿瘤及转移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肿瘤多学科肿瘤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 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 骨科分会 骨肿瘤专业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 骨科分会 骨肿瘤学组 前组长
国际保肢协会 ISOLS Bylaws Committee Member
SICOT Tumor Committee Member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2篇,其中SCI文章44篇
https://gco.iarc.who.int/media/globocan/factsheets/cancers/16-melanoma-of-skin-fact-sheet.pdf


声明
觉得有用,请“分享 点赞 在看”一连三键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