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2024CSE)于江苏苏州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关于体重管理的专题会吸引了众多医生参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忠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开场致词,会议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冯波教授分享了题为“一胖伴三高,全新治疗选择”的学术报告,深度分析了长效GLP-1药物在体重管理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多方优势,同时也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曲伸教授分享了题为“从ADA、ESCO和中国指南[1]看体重管理”的学术报告,精准剖析了国内外最新体重管理指南。本文特整理会议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体重管理面临严峻考验,
超长效GLP-1药物带来新路径
恰逢巴黎奥运盛会,奥运健儿摘下一枚枚奖牌,捷报频传,举国上下与有荣焉。体育和健康,是现在的热点话题,我国体育事业和医药事业共同发展。在体重管理领域,GLP-1受体激动剂(GLP-1 RA)的出现引领了全球降糖减重的时代变革,依苏帕格鲁肽α作为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人源超长效GLP-1 RA意义非凡,实现国产新突破的同时为减重管理带来了新路径。
事实上一胖伴三高的聚集并非偶然,他们往往相互影响,共同进展。冯波教授指出,根据目前中国超重和肥胖标准,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肥胖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肥胖往往不被视为需要临床管理的独立疾病,2023年一项1577万中国成年人肥胖人群的研究表明,随着肥胖的发展,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同步显著增加。同时,一项覆盖超过70万人,随访40年的研究还表明肥胖会增加癌症风险,尤以肥胖并代谢异常的人群,子宫内膜癌、肾癌风险增加最为明显[2-4]。
因此,体重管理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人群。而常规的药物和饮食、运动很难实现精细化管理,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此时,GLP-1RA的出现为这类人群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的临床价值获得了包括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ESC指南(2023)等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相较于传统治疗药物,GLP-1 RA除了显著的降糖减重效果,还具有包括心血管、肾脏保护在内的多器官获益作用。
而在众多GLP-1RA类药物中,依苏帕格鲁肽α作为国际科学研发成功医学转化的重要成果,目前已完成2型糖尿病适应证的两项IIb/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降糖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依苏帕格鲁肽α均显示出一定的降糖效果[5,6]:经过24周治疗,3 mg剂量组单药治疗的HbA1c降幅高达2.1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降幅高达1.81%。而且给药4周后HbA1c降幅即达1%左右。此外,依苏帕格鲁肽α还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平均半衰期长达204小时,同时安全耐受,不易引发恶心呕吐,低血糖风险极低。
冯波教授表示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数量巨大,中国自主研发的人源超长效GLP-1 RA前景广阔,未来凭借依苏帕格鲁肽α临床数据的积累以及广泛运用,其有望继续拓宽GLP-1 RA长效周制剂的临床价值。我们也期待在临床上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奥秘。
国内外新指南精析速递,
体重管理聚焦新细节
2024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对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应将减重与血糖控制作为疾病管理的共同主要目标。对于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而言,任何程度的减重均可带来获益:减少基线体重的3%~7%可改善血糖和其他中间心血管危险因素[7]。2024年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 在 Na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文章,提出了成人肥胖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框架,使肥胖管理更接近于其他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8]。同年7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了中国《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曲伸教授结合以上三个指南,深入精析多维度的体重评估和精细化肥胖管理,并聚焦多个更新重点[1]。
曲伸教授指出新的超重及肥胖定义包括体重指数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为中心性肥胖,及其他腰臀比等衡量指标。还需根据医学、精神、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将肥胖视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进行分期管理。诊断和评估上过去将BMI指标作为金标准,但根据最新的指南指出,BMI不应被依赖作为唯一的诊断和分级工具。肥胖的诊断应基于脂肪组织量、分布及功能进行总体评估,在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等指标上,更能见微知著地了解人群的健康情况及脂肪含量与脂肪分布,同时也建议肥胖患者应常规筛查肥胖相关肿瘤[1]。
既往指南上对肥胖的管理路径、长期管理目标不够明确,最新指南提出在肥胖管理路径上需要全身评估、综合诊断并长期维持治疗,目标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强化治疗期和治疗维持期。在东南亚人群,BMI≥23 kg/m2合并代谢紊乱的人群需早用药、早干预并长期管理,治疗维持期需为患者指定包括饮食和运动在内的个性化的维持方案,只有更全面长期细致的体重管理才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健康。
曲伸教授介绍了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非糖尿病人群的减重数据,依苏帕格鲁肽α与地高辛组和依苏帕格鲁肽α与二甲双胍组共同给药四周后的体重分别相对基线(BMI分别为24.42kg/m2和24.17kg/m2)减少了5.4%和7.0%,平均减少体重4公斤,所有受试者的体重≥5%降幅比例达到71%,这表明依苏帕格鲁肽α具有明显的减重效果[9]。
曲伸教授提出,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非糖尿病超重及肥胖人群,要达到最新指南指示的长期、全面的治疗目标,GLP-1 RA的长期使用是有必要的,因此GLP-1 RA才备受各大指南的青睐,期待依苏帕格鲁肽α的上市和临床运用,真正给患者带来福音。
会议最后,单忠艳教授总结道:目前肥胖已经是影响我国健康的主要挑战之一,而既往对于肥胖的干预往往侧重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常难以维持,且效果有限。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尤其是长效周制剂的问世,引领了全球降糖减重的时代变革,目前长效GLP-1 RA已成为体重管理的重要支柱。
依苏帕格鲁肽α作为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人源超长效GLP-1 RA,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还展现出了显著疗效。随着未来获批上市后的广泛应用和临床数据的积累,相信其将为糖尿病、减重和代谢性疾病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览之用
参考文献:
1.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年7月第40卷第7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 , July 2024, Vol .40, No .7
2. 国家卫生部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 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Nov;25(11):3390-3399. doi: 10.1111/dom.15238. Epub 2023 Aug 17. PMID: 37589256.
4.Ming, Sun,MSc and others. 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ity and risk of obesity-related cancers: a pooled study.[J] .J Natl Cancer Inst, Volume 115,Issue 4,April 2023 ,Pages 456-467
5. Diabetes 2023;72(Supplement_1):757-P
6. Diabetes 2023;72(Supplement_1):778-P
7. Section 8: Obesity and Weight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lin Diabetes. 2024 Spring;42(2):204-205. doi: 10.2337/cd24-a008. Epub 2024 Apr 15. PMID: 38666205; PMCID: PMC11040025.
8. Busetto L, Dicker D, Frühbeck G, Halford JCG, Sbraccia P, Yumuk V, Goossens GH.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 Nat Med. 2024 Jul 5. doi: 10.1038/s41591-024-03095-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969880.
9. 迪丽拜尔,何金杰,2024,一项单中心开放的,用以评估在非糖尿病受试者中合用依苏帕格鲁肽α对地高辛和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效应影响的临床研究(PU-089),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