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全球知名制药企业第一三共中国宣布,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生产大楼项目在张江正式开工。
作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全新的ADC生产大楼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加速创新疗法落地的关键引擎。该项目将扎根中国市场,大幅提升ADC创新药物的本土化供应能力。
聚焦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加速全球技术与本土需求的有效衔接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密集出台多项重磅政策吸引外资。特别是药品上市许可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 MAH)制度在上海自贸区率先推出后不断完善并在全国推行,药品上市与生产许可逐步解绑,委托生产政策也逐渐放宽,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10月,《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正式启动。
所谓生物制品分段生产,主要指将生物制品的生产工序进行划分,分别委托给不同主体进行生产。通常情况下,原液和制剂分段最为常见。这种生产关系,有利于灵活配置生产资源,节约成本和时间,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
我国通过深化制度型开放、鼓励先进生物医药生产模式的创新探索、完善创新药支付体系等政策和措施,为外资企业打造了优质的发展环境。在此背景下,第一三共中国启动了ADC新生产大楼项目。

第一三共方面介绍,作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该项目创新性地支持跨国企业将生物制药生产流程拆分、布局于国内外不同基地。落地浦东的新生产大楼项目将采用跨境分段生产模式,在浦东聚焦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既实现了全球技术与本土需求的有效衔接,也成为中国推进生物医药制度型开放的最佳实践。
如在供应链层面,ADC新生产大楼的落地将切实提升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供应可及性和规模化能力,为患者提供更稳定的治疗保障。在技术创新层面,该项目全程采用全球统一的前沿平台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本土生物医药产业向国际高标准迈进。此外,该项目致力于构建“跨境分段生产规模化”的实践模型,为全球生物制药跨境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路径。
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表示:“第一三共将持续深化本土化战略布局,扩大创新药物可及性,践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依托全球研发优势与本土实践的深度融合,第一三共将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助力改善患者健康福祉,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研发优势转化为本土产业价值,在浦东迈向“深度本地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肿瘤的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仍存在持续未满足的医疗需求。ADC技术通过精准靶向递送机制,能有效弥补传统治疗的局限,本土化生产将让更多中国患者及时受益于这一创新疗法。
记者了解到,新建的ADC生产大楼将整合第一三共全球领先的ADC技术平台优势,推动前沿创新技术与本土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
第一三共执行董事、全球技术单元负责人柏瀬裕人博士强调:“基于全球领先的ADC技术平台,第一三共已构建覆盖多癌种的强大研发管线,其中包括多款临床阶段ADC候选新药,致力于为中国患者引入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通过提升产能与保障供应稳定性,我们能更快速、更高效地推动ADC突破性疗法惠及中国患者,精准响应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治疗需求。”

拥有120余年历史的第一三共,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从早期引入原研产品,到完善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职能,逐步实现在华业务的全链条布局。
随着ADC新生产大楼的开工,第一三共将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贯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的能力闭环,迈向“深度本地化”。
加速构建ADC全产业链生态,集聚效应显著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研发最高效、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张江药谷涌现出一批全球首创(First-in-class)、中国首发(First-in-China)、临床首用(First-in-Human)的“3F”创新产品,ADC创新药也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现“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
文字:杨珍莹
编辑:姜天瑶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暂无评论